首页 > 专题 > 纪念“三八”国际妇女节 > 【海南乡村振兴中的“巾帼力量”】刘丽香:乡野琼花自芬芳

【海南乡村振兴中的“巾帼力量”】刘丽香:乡野琼花自芬芳
2019-03-05 19:06:56    评论:0 点击:

刘丽香和丈夫王兴珍在浇花,他们的幸福也像花儿一样。

刘丽香在自家平房前干活。

刘丽香坚信靠自己努力能改变生活。

当一场车祸夺去丈夫的整个左手手掌时,刘丽香有那么一个瞬间觉得“真的快撑不下去了”。

可这个瞬间只停留了短短的几秒钟,她便将泪水生生逼回。一颠一跛地穿过崎岖的砂石山路,蹚过湍急的河水,每天往返于橡胶地、槟榔林、羊圈与桑田间的她,开始一门心思扑在发展多种产业上。

也曾有村干部提醒,可以申请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接受政府帮扶,刘丽香却执拗地选择了靠自己。一如4岁那年,身患小儿麻痹症的她挣扎着爬起来,用2年时间重新学会走路。

村民们刚开始在背后笑她“傻”,可眼看着这个女人用一张张皱巴巴的“钞票”还清外债,将风雨飘摇的家从贫困线上一点点拉回时,不禁也跟着“傻”了起来:他们两口子是残疾户都那么肯干,我们凭什么靠政府?

“如果不是帮扶干部问,村民们现在几乎很少会主动提要求,遇到什么困难也是自己默默解决了。”在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长征镇南什村驻村第一书记吴坤志看来,60岁的刘丽香仿佛为村民们竖起了一面自我对照、寻找差距的“镜子”,而今“镜子”前也正映照出越来越多的“刘丽香们”。

她把苦难当成财富

2月28日清晨,天刚蒙蒙亮,南什村的山路上出现一高一矮两个身影,扛着镰刀朝橡胶林的方向缓缓走去。逆着晨曦的微光,看不清相貌,只依稀可见稍矮的那个身影走起路来一脚高一脚低,原本就陡峭的砂石路显得愈发漫长起来。

稍稍瞥了一眼,过路的村民立马认出那是刘丽香与丈夫王兴珍,“我们村里人干活,就数他们起得最早。”

起得最早的刘丽香,笑言自己是“笨鸟先飞”。4岁那年,她患上小儿麻痹症。跌倒、爬起,再跌倒,再爬起来,经过长达2年的康复训练,瘫痪在床的她重新站起来,但从此走路落下了跛腿的毛病。

“干活本来就比别人慢,不多干点怎么行?”1990年,在南什村普遍靠种植水稻为生的年代,刘丽香从娘家牵来两头猪崽,率先发展起“第二产业”,不到半年便为家里增添600元的收入。

从仿佛风一刮就会倒的茅草屋里搬出,蹒跚起步的新生活似乎越来越好,苦难却在骤然间倾塌下来。

“你家男人出事了!”1993年,除夕夜刚刚过完的第6天,刘丽香正卷着裤管在地里干活时,田埂边突然传来一阵疾呼。原来,丈夫王兴珍骑摩托车时不慎翻了车。

“整个左手手掌都没了啊!这可怎么办?”怎么办?想来想去,也只能靠自己。回到村里将女儿交给家婆照顾后,刘丽香独自承担起全部的家务及农活。求医的路途疲惫又漫长,尽管把家里能卖的家当全卖了,小两口依旧欠下2万多元的外债。

不甘心就这么认输,刘丽香开始四处打听能挣钱的活计。听说种木薯能挣钱,她便整地翻土种上了几十亩;没钱买菜,就在屋后辟出一块菜园;槟榔苗太贵,索性去捡老槟榔自己育苗,再拿到地里去种……

一年后,刘丽香还清了家里所有的外债。又过半年,王兴珍恢复部分劳动能力。两口子的生活总算有所好转,但刘丽香身上的那根“弦”却丝毫没有松下来。割胶的活儿交给了丈夫,她除了在地里忙活,又琢磨着饲养起鸡、鸭。每天傍晚,还要挑着自家种的蔬菜,走一个多小时的山路去镇上卖。

2008年,两口子用攒下的7万元钱盖了间76平方米的平房。搬家那天,刘丽香用带着厚茧的手指来回摩挲新房的门把手,眼泪唰地就落了下来。

她“多条腿”走出脱贫路

丈夫的义肢换了好几个,渐渐灵活得仿佛长在了身上。旁人若只是粗略打量,也不会看出刘丽香的腿脚有毛病。虽然这对分别有着三级肢体残疾和四级肢体残疾的夫妇,正慢慢追赶上正常人的脚步,但其艰辛也不难想象。

2014年,南什村党支部书记王植顺找到两口子,建议他们申请成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按照当时的政策,他们应该是符合贫困户标准的。”可让王植顺没想到的是,这对夫妇竟一口回绝了政府的“照顾”,坚持要自己发展产业。

村里人在背后笑他们“傻”,刘丽香讲不出什么大道理反驳,倒也确实“傻得彻底”。两年前,她瞧着自家的猪圈太靠近公路,担心影响村里的环境卫生,竟主动将其拆除,这意味着一家人又少了笔数千元的收入。

刘丽香觉得,总会有其他挣钱的法子。果然没多久,琼中开始鼓励群众发展养羊、养牛、种益智、养蜂等产业,一条“短长结合”齐步走的产业扶贫新路渐趋清晰。“槟榔林里空地多,不利用一下实在可惜。”琢磨一圈后,两口子筹钱6300元买回3只黑山羊,自己动手在槟榔林里搭起羊栏,又顺道种下一簇簇益智。

“以前哪接触过这些?都是自己一点点慢慢摸索,没有什么学不会的。”从3只发展至30只,这群黑山羊每年为刘丽香一家增加了不少收入的同时,也让他们第一次尝到“多条腿”走路的甜头。

去年年初,刘丽香眼瞅着桑蚕产业日渐火热,将4亩水田全部翻种上桑树。没钱盖蚕房,厚着脸皮找邻居借。技术跟不上,便三天两头跑去听农技课。半年后,家里收获的第一批蚕茧卖了1000余元,再加上400余株开割的橡胶、500余株挂果的槟榔等其他产业,如今两口子的年收入早已突破5万元。

槟榔、橡胶、马占树、苦楝树、油茶树、益智、桑蚕、黑山羊、肉猪、鸡、鸭……细细数了数两口子这些年发展或曾发展过的产业,竟达十余种之多。从村子这头的鸡舍走到那头的蚕房,再从羊圈赶着羊群去到另一端的槟榔林,刘丽香总是能把好几件事“攒”在一起办,几乎难得停下脚步歇一歇。

刘丽香在槟榔园里干活。

刘丽香和丈夫王兴珍一起在忙活。

前不久,刘丽香的风湿病突然又犯了,几乎让她走不了路。可刚在家没歇两天,她又拎着镰刀一颠一跛地上了山。“实在是闲不住,每天只有干点活,这心里才踏实。”

她为村民脱贫添动力

从长征镇镇墟往西南方向,驱车经过20余公里的蜿蜒山路后,才能抵达刘丽香所在的南什村。这里是长征镇最偏远的村庄,也是琼中44个贫困村委会之一。因交通闭塞、信息不通,村民们守着粗放管理的橡胶、槟榔、水稻等传统农业产业,几乎祖祖辈辈都穷得叮当响。

“刚开展脱贫攻坚工作时,很多人都争着当贫困户,张口要政策,伸手要条件。”王植顺还记得,那时候村里“等、靠、要”的思想较严重,不少群众遇到困难后更是坐等帮扶干部来解决。

从村里到田间地头,一条河流阻断了南什村大多数村民每天劳作的必经之路。没有桥,怎么过河去干活?部分村民坐等政府解决,刘丽香却怎么也坐不住。

每天天不亮就起来,腿脚不好的她和丈夫互相搀扶着蹚过湍急的河水,又爬上满布砂石的山路。担心中午回家吃饭太浪费时间,两人便带足干粮,在山上一呆就是一整天。有时候,他们甚至干脆直接搭棚住在桑田里,等到半个月一批的蚕茧收完后才回家。

与刘丽香家一墙之隔的王开珍,每天看着这对残疾夫妇从早忙到晚的背影,心底渐渐起了波澜。“连他们两口子都能做到的事情,我们凭什么怕吃苦?”在刘丽香夫妇的影响下,王开珍摸索着发展起多种产业,如今也已早早脱贫。

办法总比困难多,这是刘丽香夫妇的经历带给其他村民的感悟。今年1月,夫妇俩作为脱贫攻坚励志人物典型代表,登上海南省“脱贫致富电视夜校”的讲台,一时间成了十里八乡的“明星人物”。“刘阿嫂和王大哥的故事打动了很多人,也正影响着越来越多的乡亲。”

驻南什村第一书记吴坤志介绍,从“等靠要”到“主动干”,如今南什村贫困户由最初的44户缩减至7户,大伙的精神面貌也正悄然焕发。

人物小档案

刘丽香,女,1959年生,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长征镇南什村委会上状村村民。患有四级肢体残疾的她,多年来克服身体缺陷,坚持自主发展多种产业,并在丈夫左手丧失劳动能力后,主动放弃建档立卡贫困户指标,成为当地农村妇女脱贫致富的代言人。

错误报告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