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 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 > 邢增仪:一个闯海的女人

邢增仪:一个闯海的女人
2018-12-22 00:24:32    评论:0 点击:

  人生虽短意无限,

  敢与大海共千年。

  自古志士闯天涯,

  壮怀激荡云水间。

  人生能有几回搏,

  激浪千层莫等闲。

  ——闯海人

  邢增仪,海南文昌籍,担任过两届海南省政协委员、海南民革文教委主任、海南爱乐女子合唱团团长等多种社会职务,并获得“海南十佳女杰”、 海南省“三八”红旗手、海南十大优秀女企业家、“感动世界人物”、“中国优秀合唱团团长”、“中国民革优秀党员”等多种荣誉。

  多年来,作为海南省两届政协委员及文史委副主任,邢增仪共提交提案50多个,并组织编纂《经历海南建省》等重大历史文献书籍。2007年,邢增仪成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她出版有一套文集《海之恋》(四本),还有《行走》,共150万字。以她的作品改编的电视剧《赶海的人》作为给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的献礼片。

  【人生感言】

  因为有翅膀,所以有飞翔;因为有飞翔,所以有天堂!

  一个从小痴痴向往文学的天真女孩,若干年后竟然如鱼得水地活跃在海南的各个舞台上。与很多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的闯海人一样,她品尝了创业的酸甜苦辣;与很多闯海人不同的是,即便遭遇了诸多磨难,即使有多次“高飞”的机遇她依然选择了“坚守”。她认定自己是海南文昌人,她常说的话是“闯海人走完我也不能走”。

  着一袭深色长裙,搭配一抹黑色丝巾,眼前的邢增仪优雅、从容。闯海20多年的岁月使邢增仪更加自信、独具魅力。在成千上万的闯海人中,邢增仪无疑是最引人注目、最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之一。

  义无反顾奔向海南

  1988年,人们奔走相告:海南即将建省!南下的热潮席卷了大江南北,十万人才义无反顾地奔赴这个南方小岛。那时,邢增仪敏锐而欣喜地意识到:海南有着巨大的发展机会,我的故乡展翅了!

  于是,当时正在重庆建工学院担任教研工作的邢增仪果敢地向学校申请:南下海南建分院。经过多次考察,院领导批准了她的申请。其实,邢增仪当时一心奔海南,还有另一个心愿——回海南寻根。

  邢增仪祖籍海南文昌,黄埔军校出身的父亲是马来西亚归侨,曾任蒋介石警卫营长,国民党74师张灵甫的参谋长,后任贵州铜仁某地区政协主席。基于这种复杂的经历,直到1987年去世,父亲再也没能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而父亲留给邢增仪的关于故乡海南的印象,就像谜团般云遮雾罩。

  “他对海南的情感只有我能体会,我替他来报效这片土地。”在她小时候生活的贵州一个县城里,影院常放映样板戏《红色娘子军》,从不看电影的父亲几乎不落下一场。有一天,邢增仪悄悄溜进影院坐在父亲前排。她发现,当看到熟悉的椰子树、音乐《万泉河水》响起的时候,父亲的眼泪止不住地往外淌。

  “那时跑海南是非常艰苦的过程,没有直达列车,更没有飞机,我们从重庆出发,凌晨坐火车到贵阳 ,从贵阳改乘火车到广州,而后又从广州坐客车到湛江,从湛江搭中巴到海安,在海安停一晚第二天再过海,在路上通常要折腾3天4夜。有一次我在大年三十晚赶回重庆过年,累得腿都站不起来了。”邢增仪说,从广东海安开往海口的班车日夜不停,路边小店通宵不眠,那种现象实在太奇特了,那种激情和感觉是终生难忘的。

  那时,邢增仪刚到海南不久,著名的农业集团——“正大集团”响应时任海南省第一任省委书记许士杰的号召, 到海南投资养殖业。然而正大集团在征地和施工的过程中,遇到来自当地农民的恶意阻挠,更有地痞流氓借机生事。正大集团无可奈何。

  因为强烈的责任感,目睹整个事件经过的邢增仪不顾个人安危(整个事件背后是一个类似黑社会性质的集团在操纵 ),连夜奋笔,以一个无名小卒的身份给许士杰书记上呈了一封“万言书”。她在叙述了事实后痛心疾首地写道:“许书记,如果您连像正大集团这样的投资者都保护不了,您还能保护谁?如果您连您的朋友都留不住,您还能留下谁?”

  这封信极大地震撼了许士杰,他在这封信上作了长长的批示。就此,海南省拉开了第一轮整顿投资环境的序幕。

  这位闯海女人对海南岛这块土地怀着极深的感情。这种海南情结激励着她为海南做事,不计代价地付出,伴随她克服了无数的困难并迎来了一个个成功。

  在房地产泡沫快要破灭的1992年,邢增仪毅然选择下海做房地产事业。1993年的宏观调控,不少资产上亿的大公司纷纷破产,很多闯海人一去不复返,她的公司也一度生存困难。有很多朋友召唤邢增仪到北京 、上海 ,甚至国外去,她很清楚,外面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可她一直不走,因为“海南是我的故乡,我要和海南共存亡!”

  “日子过得太快了,一晃眼就过去了二十多年,海南走过了很多弯路,可也是必须付出的代价,世上本没有一帆风顺的事。我亲眼看着很多人为了建设海南付出了代价甚至生命,有的人带着千万家产而来,两手空空离去;有的人黑着头发、白着面孔而来,却是白着头发、黑着面孔离开。”邢增仪对闯海经历感慨颇多。

  邢增仪一直对海南充满信心,她在日记里写道,“海南正在跌宕、起落中成熟起来,再来一次热潮的话,我们有理由相信它决不再是泡沫,而必将裹挟着大鲸、大鲨而来。”

  脱不下的爱乐红舞鞋

  组建“海南爱乐女子合唱团”之前,邢增仪对合唱一窍不通。

  1996年,中国第三届合唱比赛在广州举行。在此之前,全国唯独海南是空白。一位海口音乐老师建议邢增仪组建一支合唱队伍去参赛。

  邢增仪三次谢绝了那位老师的提议,可最后一次,有句话深深地刺激了她:“你是海南人,难道你愿意听别人说:海南是文化沙漠?”

  不懂音乐的邢增仪组建起了“海南爱乐女子合唱团”。 建团伊始,邢增仪为爱乐撰写了一首名为《我们为什么歌唱》的诗歌,诗中写到,“我们为什么歌唱?……柔弱的肩上分担了大特区的兴亡……”

  她更感慨的场景,是在那个房舍破烂、民办公助的农村试点学校———坡博小学排练。没有空调,坐小板凳,学员们个个挥汗如雨。

  这帮“疯女人”没有让人失望。60名团员,半年后进军广州参赛,在全国第三届合唱节上捧回银奖。

  慢慢地,“爱乐”就像一双不断旋转着的“红舞鞋”,再也脱不下来。

  “我没有料到,这副担子会担这么久,这么重,这么累。同时,我也没想到‘爱乐’会带给‘爱乐人’这么大的光荣,会带给社会这么大的影响。”

  于是,一年一年就这样坚持了下来。从1996年成立至今,“爱乐”没有固定的经费来源,没有专职工作人员,但是前前后后已有上千职业女性加入过“爱乐”。

  2008年奥运火炬传递,三亚是首站,全国各地的火炬传递队伍均无演艺团队,唯独三亚例外。这是因为爱乐团自告奋勇,100女人身穿希腊女神装作为背景,不惜太阳炙烤,一首接一首地高歌助兴;2013年爱乐赴加拿大进行海南旅游文化推荐,激情飞扬的歌声,从温哥华传到多伦多……

  “爱乐”已逐渐发展成了海南的形象代表,如椰子节 、欢乐节、建省十周年、新年音乐晚会、博鳌亚洲论坛等必然都有“爱乐”的演出。

  2013年12月,海南爱乐女子合唱团被中国合唱协会评为中国优秀合唱团并名列榜首,如今,爱乐有7个成人团,400多名团员,另外还有9个童声团,在全国合唱团体中规模最大、门类最全、坚持时间最长、社会功能做得最好。海南省委书记罗保铭评价爱乐女子合唱团是“海南文化名片”。

  2014年11月,海南爱乐女子合唱团在国家大剧院成功举办《大海之南》音乐会,不仅是海南省第一个文艺团体走进该院,而且是该院接纳京外的第一个业余团。90分钟,唱了20首纯粹是海南元素的歌(有的还用海南话演唱),“大海之南”整场音乐会色彩斑斓,让人耳目一新,京城为之轰动。

  2015年世界反法西斯和中国抗战胜利70周年,应北美华侨邀请爱乐140人自费前往美国、加拿大帮助渥太华、费城、华盛顿华侨举办三场高质量的《黄河大合唱》,得到了加拿大大使以及美、加华侨的高度赞扬。

  2016年6月30日,爱乐600人为共产党成立95周年奉献了一场高规格(省委、省政府主办,省委宣传部承办)最大规模的交响合唱音乐会——《光辉岁月》。

  “我现在感到很幸运,我不再纠结,因为我看到了更大的意义所在。”

  二十年来邢增仪一直在挣扎和拷问自己当中,无论得过多少奖,作过多少次文化交流,举办过多少场音乐会,她依然在纠结,这样的付出到底为什么?值不值得?直到2013年爱乐牵手“成美慈善基金会”,开始了乡村儿童音乐教育,在被人忽视的地方播下音乐的种子,为农家孩子插上音乐的翅膀,这个问题才彻底放下。

  爱乐在灵山、旧州等海口八个农村学校创建了八个童声合唱团,共支教了近600名孩子。三年来,爱乐人下乡千余次,每去一个点,至少四个人,除了指挥,还有钢琴伴奏,把这些学校的音乐和合唱都带动了起来。

  整个社会都说:这是爱乐作得最好的一件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对于商人而言,“爱乐”始终是赔本的买卖。然而直至今天,邢增仪认为她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并不是所有的东西都可以用金钱来衡量”。她的很多商业合作伙伴知道她多年来为了“爱乐”的付出,都表示由衷的敬佩,并毅然选择与她合作。

  这么多年来,邢增仪已经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天临睡前,想的最后一件事、打的最后一个电话一定是给合唱团的;睁开眼,想的第一件事、打的第一个电话也一定是给合唱团的。正如她所说:个人的事、公司的事可以放一天假,而合唱团的事万万不可耽误,因为那是几百个人的事,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

  爱乐走过19年,不断有人问邢增仪为什么如此坚持。

  “我也不断在诘问自己。越是痛苦、烦恼、矛盾,我越想把答案想得更明白。那是因为我们爱乐所代表的这群人,在追求一个特殊艺术形式所表达的生命本质——试着去做一个整体的人,试着去服务社会,当人人都在这个过程中让自己的禀性、能力、素质日臻完善时,就会体会到其中无可替代的和谐和甘甜。”  

  点燃激情的横渡大赛

  1999年,在海南省政府的一次重大项目论证会上,有官员提出海南需要振奋精神,需要有能震惊天下的而又是海 南得天独厚的项目,并提议发起“横渡琼州海峡大奖赛”。

  之后,由于种种原因,这个议题逐渐被人遗忘,但是却引起了邢增仪的高度关注。如今来分析挑起“横渡”大梁的原因,邢增仪讲到:第一,1999年,海南正是房地产的低潮期,公司没有别的可运作的项目,这是客观原因;第二,被 一种为海南担当一点责任、找到一个兴奋点的情怀所激荡,因为“海南太沉寂了,应该有一件事情来使之振奋”。

  基于这样的原因,1999年下半年,邢增仪响亮的提出“横渡琼州海峡,挑战人体极限”;“横渡琼州海峡,重振海南雄风”;“横渡琼州海峡,呼唤英雄主义”的口号,毅然组建了“海南热岛文化体育发展有限公司”,开始了横渡大奖赛的运作。

  其实,邢增仪发起组织这次壮举的过程一点也不浪漫,不光饱受冷眼、怀疑与屈辱,还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她的长篇报告文学《此岸•彼岸》写了组织、筹备和实施横渡大赛过程中所遇到的种种阻力、磨难与烦恼,以及克服种种困难的过程。

  让人想不到的是,2000年首届大赛取得了空前成功,当选手们到达终点时,万民欢腾,连省长都差点被沸腾的人群推下海,与聚集在齐腰深的海水中的上千民众一齐迎接凯旋的选手。

  这次“横渡”吸引了全国上百家媒体跟踪报道,极大地宣传了海南,给海南人民带来了空前的振奋与凝聚。但由于时间、经验不足,大赛筹资非常困难,邢增仪及公司股东为大赛倾尽所有,付出了近100多万元的代价。

  然而,邢增仪并没有放弃。紧接着,“海南热岛文化体育发展有限公司”又积极筹备第二届大赛——即2001年“中国横渡琼州海峡游泳大奖赛”。这一届大赛得到了国家体育总局的支持,公司在2000年底拿到了国家批文。在筹资过程中, “热岛”得到了“椰树集团”的全力支持,在“椰树”和“热岛”同心协力下,这次大赛大获成功。

  有朋友为此事写诗赠邢增仪:“一部奇女子缔造神话的传奇,多少辛酸、多少悲哀、多少愤慨?椰风明白、海浪明白、横渡过来的人都明白!”

  之后,“热岛”全力筹备第三届国际“横渡”大赛。但由于种种原因,在第三届“横渡大赛”之前,邢增仪率领的“ 热岛”全面退出了。

  邢增仪至今仍遗憾没有将“横渡”这个世界独一无二的马拉松游泳品牌与海洋文化、海南地域文化以及人类潜意识中的许多闪光点结合起来,打造成一个不仅是体育,不仅是海南,更是中国的有鲜明特色的文化、体育品牌。

  但至今,横渡仍以某种方式存在着,在当年横渡成功的勇士吴启宇的“海牛俱乐部”里,墙上仍挂着邢增仪的大幅相片,那上面标题是“横渡之母”。这个俱乐部是横渡的一个常设机构,每年帮助全国各地的爱好者横渡琼州海峡。

  在邢增仪看来,经过“横渡”再做别的事情,真有点“胜似闲庭信步”的感觉,人生终有资格感叹:“曾经沧海难为水”。

  陪伴一生的是文学

  如今的邢增仪已获得海南省十佳女杰、海南省“三八”红旗手、海南十大优秀女企业家、“感动世界人物”、海南省十大精神文明优秀作品(《海语》)、中国优秀合唱团(爱乐)、海南省优秀歌曲(《欢乐歌》)等荣誉。其事迹入选《中华优秀人物大典》和 《中华100个成功女性》等。

  商人、作家、社会活动家……当被问及更喜欢哪一个身份时,邢增仪毫不犹豫地答道——作家。在她看来,很多荣誉、职务是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改变,只有作家这个身份永远都存在,并伴随着一生。多年来,邢增仪一直在观察、思考、写作。“只要我手能动,脑子还是清醒的,我的笔就不会停,走到哪里我就会写到哪里。”

  去年,邢增仪带爱乐合唱团到欧洲参加一个世界级合唱比赛,她一路走一路写一路拍照,作下的10篇文章都是关于比赛期间的所见所闻以及关于中国合唱的思考。之后,这些文章被合唱团团员通过微信被广泛传播到全国的合唱团群里,至今还在被传播。

  她终究还是一个文化人。她在海南发表的《过海的女人》曾风靡中国,她的《过海的男人》是在《红岩》发表的 ,那一期《红岩》杂志卖到脱销,十年前的《海之恋》系列以及近期的《行走》也好评如潮。当记者问到“您是不是一直在淡化自己的商人身份而致力于文学创作”时,她斩钉截铁地回答“肯定是!”

  “在我的事业中,文学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文学是包容的、升华的、深刻的,所有的事情我几乎都能从文学中找到依托。所以,最终陪伴我一生的还将是文学”。

  从文学到社会、到人生,邢增仪已然成为一个由文学升华了的睿智的女人。

  前些年海南出版社出版了邢增仪“海之恋”文学系列丛书,120万字,沉甸甸的四本书《海语》《过海的女人》《此岸•彼岸》《听海•寻觅》等,积聚了邢增仪,一位闯海女人日常生活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用著名的文学评论家鲁枢元的话来说,“充满了人生的哲理与生存的智慧”;用著名作家韩少功的话说,“浩浩荡荡,本书的质量超过了预料”;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高洪波说:“这都是些真诚精彩的思想随笔,说是优美的散文亦不为过,这里面有人生阅历的珍珠,有苦难磨砺过的思想锋芒,更主要打动人的是一种内在的质朴和诚挚,这是当前中国文学比较缺乏的一种品质。……感谢您和您的这本《海语》”。

  邢增仪是属于这个现实社会的,她的这些文章与现实社会的芸芸众生声气相投,血脉相通。

  角色的更替、财富的积累与工作的忙碌似乎没有占据邢增仪的心灵世界,反而更加丰富了她的生活经历,经过一种情感历练后的深度加工,并融入她对生活的观察和人生的顿悟,令她的作品更趋成熟。她的系列丛书“海语”中收录的《文昌阿婆》《过海女人》《南洋侨领》《壮士断臂》《廊桥何以遗梦》等……就集中体现了这种生活经历的内在丰富性。

  在她的《海语》中收的文章,更多的像是一个大海的女儿,一个依恋大海的女儿在历经坎坷之后在海边倾吐心声,其间有女儿对父亲的倾诉,有妻子与丈夫的谈心,有母亲给孩子们讲故事,抑或是姐姐与弟妹间的娓娓道来……每个故事都是那么清新流畅,富有独特的韵味和哲理,充满了对生活的透析。

  掩卷之余的感觉,你会想起她那篇《用我鱼尾纹的眼睛凝视你》所说的:“您会听到一个不再年轻,但却不失智慧、坦诚、宽容的声音轻轻地对您说:我是您可以信赖的朋友。”

  (撰稿:张茜翼)

错误报告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