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 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 > 陈素珍:戏曲界的“多面手”

陈素珍:戏曲界的“多面手”
2018-12-18 09:33:24    评论:0 点击:


  年年幽梦盼琼花,

  梦觉珠崖归路遐;

  此夕有缘观赏去,

  情随曲转更想家。

  ——《盼琼花》

  陈素珍,国家一级演员、著名琼剧表演艺术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原海口市琼剧团团长、海口市琼剧演艺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海南省文联副主席,海口市文联主席、剧协主席;海口市人大常委会委员、海南省人大代表。

  1979年,陈素珍考入海口市琼剧团,主攻花旦、闺门旦。她在《刁蛮公主》中饰演凤霞公主一举成名。1998年,陈素珍获海南省文联中青年“德艺双馨”称号, 2000年获中国文联“德艺双馨”荣誉。2007年,在第二十三届中国戏曲“梅花奖”评比中,陈素珍荣获“梅花奖”,填补琼剧在这一奖项上的空白;2013年荣获中国“文化部优秀专家称号”; 2014年被聘请为海南大学艺术学院兼职教授和广东省星海音乐学院客座教授。

  【人生感言】

  认认真真演戏,老老实实做人。

  在海南,喜欢琼剧的没有人不知道陈素珍。

  椰林深处,边防哨所,渔家小船上,海口市琼剧团团长、国家一级演员陈素珍带领演员与汗水、雨水为伴,为培养琼剧人才、挖掘整理琼剧文化,耕耘着、奉献着。

  从小旦、花旦、闺门旦,到老旦、青衣、反串小生……陈素珍饰演的角色涉及众多,饰演的人物虽然年龄跨度大,但个性却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她凭一身高超的表演技艺征服琼剧观众,被誉称为戏曲界的“多面手”。

  欲得惊人艺,狠下苦功夫

  上世纪六十年代,祖籍海南万宁的陈素珍,出生在海南乐东黎族自治县的一个黎村,读中学时她就参加学校文艺队,后被乐东文艺宣传队招去当歌舞演员,就这样开始了她的文艺生涯。

  在县文艺宣传队,领导、导演很快就发现陈素珍天生灵气、秀外慧中,特别是她的嗓音又亮又甜又脆,若有机会多加磨练,假以时日,或许能出人头地。于是,队里便有意识地安排她饰演一出小戏《补锅》中的女儿一角,而初出茅庐的小素珍也不负众望,将这一角色演得似模似样、活泼可爱。接着,队里又安排她饰演琼剧《天仙配》中的七仙女。那时的陈素珍,既没看过原戏,也不晓得琼剧的表演动作,只凭着自己的舞蹈“经验”,对人物的理解和把握,认为应该把角色塑造得率真一点、朴实一点。正是对七仙女这一人物进行了“平民化”的理解,她居然也演得形象逼真,再加上甜亮的嗓子,在县城抱由镇演出后,观众反响很好。从此,陈素珍成为小山城的“新闻人物”。

  1979年,陈素珍考入海口市琼剧团。初入剧团那年,她对琼剧还感到陌生,不懂什么叫“四功五法”,云步、把子功、毯子功、腰腿功更是不知所云。但陈素珍是个好学勤学的人,她肯钻研、肯思考,而且十分执着从不轻言放弃。不懂、不会,她就虚心地向前辈老师们求教,排练或演出中,她仔细观摩前辈艺人的唱演做功,细细地品位、感悟、领会,从中汲取养分。她虚心拜老艺人为师,琼剧前辈陈育明、陈惠芬、陈建浓、吴梅、韩锐准、莫特毅、黄宏林等,都对她倾心相助,给予无微不至的关爱。

  “师傅引入门、艺成在个人”、“欲得惊人艺,须下苦功夫”。 对于前人总结出的精辟艺决,陈素珍深明其意。天未亮就起来吊嗓练声,团里、家里都是她的排练场,连走路、洗衣服时也在练唱。1981年,团里送陈素珍到海南艺校进修一年时间,补了她“基本功”这一课。她格外珍惜这次进修机会,白天,除了上正常课,下课后又插到其它班里学身段动作,夜里还得赶回团里参加送戏下乡演出。这样“日干三刻、夜加一班”的学习实践,常常一卧下床来就累得快散了架,但她还是坚持下来。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体验,陈素珍的唱演技艺很快有了明显的提高。

  机遇总是青睐有准备和勤奋好学的人,尤其是有了与名角搭档同台献技机会的时候。1980年,就在陈素珍初入艺门不久,团里安排她和著名演员陈育明搭档,在琼剧《刁蛮公主》里扮演女主角凤霞公主。这个戏没有大起大落的故事情节,剧情也不复杂,主要通过在洞房花烛之夜,凤霞公主与驸马孟飞雄之间一系列风趣有味的细节,把贵为公主、性格刁蛮的凤霞,反被郎君孟飞雄的“金谏”整治得服服帖帖的剧情表现出来。

  但现实中陈素珍内向温和的性格与凤霞公主的刁蛮个性有较大的反差。在对人物的塑造上,陈素珍不仅认真听取了导演的讲解,同时在排戏时还注意仔细揣摩、反复思考,她不仅看到了凤霞公主的“刁蛮”,同时也看到了人物温顺的一面。她觉得凤霞这一人物应该把握好“刁蛮却不失可爱,任性但并不讨人嫌”的基调,虽然凤霞贵为公主,人物的演绎还是“平易”一点的好。寻找了角色的支点与落点,陈素珍便大胆地去创造性表演。终于,《刁蛮公主》一炮打响,陈素珍也因“凤霞公主”而唱红了自己。

  数十年过去了,人们一提到陈素珍,总会说到《刁蛮公主》。《刁蛮公主》中陈素珍唱的一些唱段,已成为青年演员学唱的范本,至今还在观众中传唱。也就从那时候起,“陈素珍”三个字,便被深深地印在海南观众的脑海里,在观众中扎了根,开了花,结了果——陈素珍化蛹成蝶了。

  《刁蛮公主》之后,陈素珍又先后在琼剧《凤冠梦》《三看御妹》《和亲风云》《狸猫换太子》《红丝错》《荆钗记》等剧中担任主角,一路蹿红,成了行家及观众无人不称赞的“剧坛黑马”。

  在她塑造的角色中,如《秦王李世民》中的长孙夫人;《长乐宫》《包公误》《和亲风云》中的皇后,《双镜记》《打金枝》《吴起与公主》等多部戏中的人物,以及根据沙翁名剧改编的《无事生非》中的李海萝等人物形象,都被陈素珍“平民化”了。不管剧中人的身份、地位怎么样,不管是古装戏中的人物,还是现代戏《泪血樱花》中的吴梅、《海角惊涛》中的李琼芳、《恨深情长》的陈淑贞,也不论角色大小,她总能善于抓住各个不同人物的精、气、神,用极其生活化的但又是细腻而深刻的表演与道白去塑造人物、表现人物,更主要的是用内敛的情感去感染观众、打动观众。在陈素珍所饰演的角色中,大多数以花旦为主,而平时文静的她,却能善于使人物内心的情感意绪外化,使人物深刻的内心世界得到很好的展现,故而把花旦窈窕活泼的特点很好地表现出来,又不会给人重复感。

  1992年,团里排演琼剧《喜团圆》,导演让陈素珍扮演淑琳这个青衣形象,这显然给她出了一道难题。她素来都是演小旦、花旦、闺门旦,如今转演青衣旦,当然是从零开始。她如饥似渴搜集关于青衣旦的素材,书报、网络、电视等媒体,一样也不放过。功夫不负有心人,她终于迎来了成功,她演的孙淑琳形神兼备、活灵活现,换来好评如潮。《喜团圆》成了该团历演不衰的剧目,剧中孙淑琳的唱段《一股暖流入心扉》《千里寻夫十八年》《还我儿郎》等,成了催热泪下、家喻户晓、童叟传唱的琼剧经典唱段。

  与全国许多地方剧种一样,琼剧在很长一个阶段也曾十分不景气。而就在近乎沉闷间,以陈素珍为代表的新一代琼剧演员悄然崛起,成为海南当地群众中是妇孺皆知的戏剧明星。

  海南省首届国际椰子节汇演演员“椰花奖”、省民族民间文艺调演“优秀演员奖”、省专业琼剧调演“优秀演员奖”等接二连三的荣誉不断为她摘得。《陈素珍琼剧唱腔集锦》及她主演的部分剧目也被录制成光盘行销海内外。

  海南有句俗语:“有海水的地方就有海南人,有海南人的地方就有琼剧”。在东南亚国家及港、澳、台地区,老早就旅居大量海南乡亲,而能联络海外侨亲乡音乡情的唯有琼剧。海口市琼剧团从1985年首访泰国至今,已30多次到过东南亚及港、澳、台地区演出。陈素珍第一次随团访泰演出时,她才23岁,当时她在琼剧《三看御妹》里主演刘金定一角,倾倒泰国观众,泰国公主来看了,泰国会主席来看了,各界名流都来看了,演出结束后观众纷纷挤到后台找“刘金定”合影签名,当地报纸也不吝版面给予报道。2007年5月26日赴美演出,使海南琼剧第一次飞越太平洋,令海南乡土艺术让西方观众为之惊艳。

  像这样的场面,陈素珍每次随团出访演出都要上演。30多次出访,她是次次必出,并且每次都担任五六个剧目的主演任务。在新加坡演出时,新加坡戏曲学院院长蔡曙鹏博士看了陈素珍的演出大为赞叹,评价她“唱腔甜美流畅、表演稳准细腻,全身是戏。”

 

  打造精品剧目,培养琼剧人才

  2003年,陈素珍开始担任海口市琼剧团团长。演戏主政一肩挑,身上的担子更重了,责任也更大了,操心也更多了;工作环境要改善,技术设备要添置,青年演员要培养,剧目演出的质量要保证,要提高,省内、省外的市场要开拓……所有这一切,作为一团之长的陈素珍必须想之为之。然而,陈素珍更深层次的考虑到的是:艺术发展的关键在于创新。走老路只能是艰难的生存者,自主创新才能有发展和提高。从此,陈素珍身上多了一项职责:打造精品剧目,培养琼剧人才。

  陈素珍主动抽出时间对年轻演员悉心指导,强化训练。由陈素珍主演的一些剧目久演不衰,年年都有观众点演点播。这些优秀剧目每顶替、更换一个新演员,陈素珍对新人从走位到唱词、动作、感情表达以及音乐节奏的把握等,反复指点,直到彩排演出。

  在陈素珍的带领下,海口市琼剧团的工作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不拖欠艺员工资了,基训正常了,技术设备更新了,剧目质量提高了。2003 年演出132 场,2004 年演出137 场, 2005年演出140场,2006年演出160场……每一场演出都饱含了陈素珍的汗水和心血,每一场演出都记录了她对琼剧的热爱和执著。

  多年来,无论是排练或演出,城镇或乡村,大剧场或小土台,陈素珍对待艺术始终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琼剧市场主要在农村,但天热路远、演出条件差。她是一团之长,更是肩负重担的一线演员。陈素珍既是台上的主角,又要主管剧团繁杂日常事务。很多时候身心憔悴,甚至要带病工作,有几次竟然累倒在舞台上。但下台来稍事休息她又继续演出,从没有一声叹息与埋怨。

  舞台总监张建雄还记得,陈素珍演《荆钗记》时,一场接一场地赶戏,没有休息好,在一场戏中感到了头晕,但为了不让戏中断,她硬撑着,结果在一个跌倒的动作中晕倒。也就在倒在地上的过程中,她缓过劲来,坚持演完,观众没有看出任何不正常。有一年春节期间,团里的演出非常频繁,陈素珍在《凤冠梦》里演春娘,在演到第二出戏结束时,一走进后台,便跌倒在凳子上。在凳子上趴了一会,她又接着登台,没让观众多等一秒钟。

  虽然是国家一级演员,陈素珍却从来没有任何出场费。她经常担任主演,戏份儿多,每次演出完,累得浑身酸痛,但她和其他演员一样,领着不多的补贴。她说:“观众的满足和肯定就是对我最大的嘉奖。”

  陈素珍对琼剧不仅有深厚的感情,而且也有着远大的理想和目标。琼剧是海南岛本土文化的缩影,有很深的文化内涵,剧本创作也十分有功底。但是国内还有很多人并不知道海南有琼剧的存在,陈素珍说,一定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全国人民都知道琼剧,了解海南的戏曲文化艺术。

  2007年,可谓是陈素珍收获丰硕果实的一年,也是事业进入最辉煌的一年。而在琼剧历史上,她在短短的三年里,创下了无人能及的三个“第一”,为琼剧事业留下辉煌的一笔。

  这三个“第一”分别是:2006年的央视戏曲晚会大舞台上,陈素珍让琼剧首次登上央视戏曲晚会,演唱了《红叶题诗》片段,让全国亿万观众第一次欣赏到海南琼剧;2007年10月,她作为海南省文化艺术界的惟一一位党代表,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党的十七大,这是历届全国党代会中第一次有琼剧演员代表;另外就是2007年12月3日晚,她在苏州举行的第十届中国戏剧节开幕式暨首届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颁奖典礼上,为海南捧回了中国戏剧表演艺术最高成就的个人奖项——中国戏剧梅花奖,成为琼剧首位梅花奖得主。

  此外,2007年11月,在中宣部、人事部、中国文联联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第二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表彰大会上,陈素珍还获得“第二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的光荣称号。

  琼剧舞台,梅花飘香

  2005年9月24日晚,海口市琼剧团在海口人大会堂公演了有陈素珍领衔主演的大型近代琼剧《百年苍翠》,这是一台介于古装与时装之间的新戏,把海南历史上意义重大的事件——冲破封锁禁运,发展祖国橡胶事业,搬上了舞台,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感觉。

  在《百年苍翠》中,陈素珍扮演的海若兰戏份很重,她一直处于各种矛盾纠葛的漩涡之中,把握角色的难度很大,陈素珍凭借深厚的艺术修养及多年的舞台经验,成功地塑造了琼剧艺术长廊中的又一个艺术形象。她的唱功及表演,受到看过该剧的专家、同行及观众的一致好评。陈素珍和琼剧,由此给中国戏剧界人士留下深刻印象。

  《百年苍翠》从舞台表演到音乐唱腔,从布景灯光到服饰化妆,以前所未有的投入全方位打造了这一剧目,而这种巨变,从主创人员超强阵容名单上便可见一斑:编剧王勇是近年来风头正劲的剧作家;导演梅晓是广东省一级导演;配器和指挥道玉书是云南省京剧院一级作曲。此外,舞美、灯光、服装、化妆造型、舞蹈等,也都特邀了国内一流水平的专家。加之《百年苍翠》打造琼剧精品的思路,也得到海南省和海口市党政领导的支持,这都为该剧向艺术高峰攀登夯实了基础。

  特聘全国各地戏曲精英联手打造,强强合作,作为这一“大动作”的直接组织者,陈素珍不无动情地说:“投巨资排演这样一台剧目,就是争取琼剧能出一台精品好戏,力争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琼剧要想走向全国,唯有打开门户广纳人才,大胆创新,琼剧才会有出路,琼剧这朵小花才会绽放于祖国戏曲百花园中。”

  琼剧《百年苍翠》最终获得了由文化部主办的全国地方戏优秀剧目评比展表演三等奖,并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认可,陈素珍因此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等诸多荣誉。

  “梅花奖虽然是对一个演员个人表演成就的肯定,但是更让我感到有价值的是,琼剧会因此更受到关注和了解,年轻琼剧演员也会有了努力的目标和方向。”陈素珍说。

  作为一种有着三百多年历史的地方剧种,琼剧在中国雷州半岛以南地区有着超乎寻常的观众缘。但这个平民艺术,却偏偏没能探索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高的好路子。

  “只有不断出新剧、出精品,培养出一批成熟的年轻演员,打造名牌剧团,才能对得起喜爱我的戏迷。”陈素珍的名字与琼剧联系在一起已经快四十年了。她把琼剧当成自己生命的全部,凭着一身高超的表演技艺征服了众多观众。

  2011年,拥有着五十四年历史的海口市琼剧团,在文化体制改革的大气候下,也步上了“改制转企”的道路。而这一做法也让团里吃惯了大锅饭的演职人员感到迷惘和不安。于是,一些骨干演员选择了离开。同时各种传言也满天飞,甚至有人说琼剧团要“解散”了。

  “那段时间太痛苦了,一说要改制转企,马上有演员申请调动。”谈及改制初期,陈素珍直摇头。那时候,她天天开动员大会,并挨个找演员谈心,逐一感动了大家。对年轻演员,团里还提供了许多发展机会,让剧团年轻的优秀演员担任主要角色。在陈素珍看来,这些“80后”、“90后”,才是琼剧团的“未来之星”。

  “那时还有民营剧团来挖墙角,有些还找到了我,让我去担任他们剧团主演,价码是一场一万元。”陈素珍说,她到海口市琼剧团30多年来,“如果考虑个人原因,完全可以放手不管,只是我对剧团有很深的感情,更为重要的是,我觉得这是我的责任。”

  面对困境,海口市琼剧团坚强地走了过来。陈素珍表示,为了让年轻演员获得更多的表演经验,剧团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对青年演员进行培训。如今,改制转企过后的琼剧团,许多青年琼剧演员唱上了主角,通过引进优秀演员,也为琼剧注入了新的活力。

  谈到30多年来从事琼剧艺术生涯的最大感受,她只有一个字:累。“但是,付出得到了百姓的认可,累也值得。”陈素珍微笑着说,“是观众成就了我,我只有努力,不能停。只要观众喜欢,我就要一直演下去。”她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错误报告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