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服务大厅 > 家庭建设 > 家风家训 > > 文章页

三苏家庭教育思想对当代家庭教育的启示

文章来源:琼台师范学院 刘湘洪发布时间:2023-02-27 16:39:52

一、苏家庭教育思想的核心内涵

   三苏指北宋散文家苏洵和他的儿子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人称苏东坡)、苏辙三人同属唐宋八大家,以散文名扬后世。眉山苏公祠有对联:“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上联同赞三苏,下联的文章四大家指的是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北宋欧阳修、苏轼,可见苏轼的文章成就在三苏中最为凸显。而苏轼不仅有散文、还在诗词、书法、绘画领域都有很高的成就,尤其是他在遭遇人生低谷诸多不幸时,仍保持乐观精神、旷达襟怀,受到后人情不自禁敬仰。

   三苏以才学名垂青史,三苏之前,在文化艺术领域父子兄弟相互影响、学有所成、成就卓著者寥寥无几。什么样的家庭能培养出“三苏”?三苏家庭教育思想值得我们探索借鉴。

   不少学者对三苏成长经历、家庭教育进行研究,如刘清泉(四川省三苏文化研究院研究室主任)在《三苏家庭教育思想》一文中,对三苏家庭教育的目标、内容、形式及价值做了全面的梳理和探究。刘延超(乐山师范学院教师)在《基于学术思想背景的苏轼家教思想》一文中,特别探索了苏轼家教思想的渊源。在我看来,三苏家庭教育思想中最核心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重视家庭文化建设。

   这表现在三点:首先苏氏家族中有着优秀的文学传统。苏轼远祖之苏味道的文学成就备受尊崇,在《宋史苏轼传》中被评为“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可见,苏轼出身书香门第,家族文学教育的熏陶,对三苏影响深远。其次,三苏家庭教育重视子孙读书。苏辙曾对其父苏洵的回忆,“先君平居不治生业,有田,无衣食之忧,有书数千卷,手辑而校之,以遗子孙,曰:读是,内以治身,外以治人,足矣”。由此可见,苏氏家风并不过分追求名利,苏洵大量的藏书,期盼能够留给后人,体现出对知识传承的重视。再次,苏氏家族重视后人读书做官。事实上苏氏家族后人多人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三苏家庭教育的目标是科举入仕、治国安邦。并不希望子孙经商赚钱。

2、长辈注重示范影响。

   苏洵在27岁奋发读书,同时严格督促两个孩子读经史,亲自指导孩子做文章。父子三人有时同题作文,各抒己见。其母程夫人对三苏影响深远。程夫人出身大家闺秀,自身“好读书,通古今”,在苏洵外出读书时,承担家庭重担,变卖首饰做生意养家,坚定支持苏洵;非常重视苏轼两兄弟的学习,在苏洵读书时,程夫人不仅仅承担养育苏轼兄弟的重担,还是两兄弟的启蒙老师,其一言一行对两兄弟的道德情操影响深远。

3、教育重在德才兼备。

   苏轼家庭重视学习,三苏家庭教育的内容,主要是经史子集,作诗填词,琴棋书画等,因此能够博涉群书,深明历史。同时三苏家庭教育,非常重视名节的养成。程夫人告诫苏轼、苏辙,读书当以名节自厉,而不是求一己之利。苏轼的《记先夫人不残鸟雀》记述程夫人禁止捕鸟,告诫子孙要有仁爱之心;《记先夫人不发宿藏》中,记述其母程夫人不贪外财的故事。程夫人治家时,常把家中的余财救济亲戚、乡邻,形成良好的清廉家风。

 

二、当代家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华民族历来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古语有云“天下之本在家”。 习近平总书记对家庭、家教和家风建设高度重视,党的十八大以来,对家庭、家教和家风建设有许多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有什么样的家教,就有什么样的孩子。

   但当代有些家庭教育走着走着,就丢掉了为人父母的初心,很多父母以爱的名义,绑架了孩子,成了孩子的负担,甚至成了压倒孩子的最后一根稻草。

1、缺乏安稳温暖的家

   造成家庭不和谐的原因有多种,有的因父母个性、收入、亲属关系等原因,吵架打闹不止,缺乏彼此包容、互敬互爱。有的因父母离异,造成单亲、重组、隔代抚养和旁亲监护抚养孩子。有的因外出务工,孩子成为留守儿童、流浪儿童,得不到应有的照顾和抚育。家庭的不和谐和生活的动荡让未成年人连起码的安全感都没有,有的孩子对父母失去归属感、对家庭失去信心,导致其人格表现出攻击性和反叛性,极易走入社会歧途。

2、过于注重学习分数而轻视健全人格培养

   过于注重学习分数而轻视健全人格培养导致两种情况,一方面父母过于苛求孩子学习成绩,成绩至上。很多父母把自己当年求学的遗憾、生活中的不如意,转化成对孩子过高的期望。“望子成龙”,甚至“逼子成龙”,忽略了孩子的个性培养,造成孩子的人格尊严受到侵害,精神扭曲,形成不良的品行。另一方面是过于溺爱孩子,以致出现贫困家庭养出“富二代”。孩子生存能力不强、责任感缺失、竞争力不强,成为新型“啃老族”。

3、不注意言传身教

   父母说教再多,甚至打骂,比不上自己良好的言传身教。有的父母及监护人自身素质差,自身言行对孩子产生很多负面影响。如没有正确的“三观”,没有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等;有的父母言行不一致,说一套做一套,缺乏责任心,包庇袒护不守规矩的“熊孩子”;有的父母,自己做不到,还高标准要求孩子,导致有的孩子游走在社会边缘,内心绝望;还有的孩子患有严重的心理疾病,自暴自弃。我们应该高度注意原生家庭的教育,原生家庭带来的不好影响,会影响孩子一辈子。

4、缺乏正确的教育理念思维

   许多年轻夫妇想当好父母,但不会当父母。有的不了解家庭教育的科学性、缺乏针对性,常常莫衷一是;有的不懂也不能依法教育、抚养;有的不能通过学习掌握家庭教育的规律和方法,不能给处于成长中的孩子以积极的人文关怀、心理关注和成长指导,从而导致未成年人心理发育迟缓,人格不完善。被“管”出来的孩子,特别是那些被打骂虐待、貌似“爱”的严管监控和“特长”学习下的孩子,其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参与权和受教育权往往得不到充分保护,孩子精神遭受创伤,学习兴趣下降,社交焦虑加深,心理形成逆反,能力提高缓慢。

 

三、三苏家庭教育思想对当代家庭教育的启示

   习近平总书记说,“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三苏家庭教育思想,对当代家庭教育具有很好的启示,我们应学习借鉴。

1、重视良好的家风建设

   家风作为一个家庭的规范,一个家族的文化传承,从小就对家庭成员有着潜移默化、熏习陶冶的作用,直接影响着人格的形成。无论社会如何变迁,只要家庭存在,这条规律就存在。

   良好家风建设,源于父母长辈,父母长辈要重视良好的家风建设。首先,有良好的家庭伦理观。家庭成员之间互相关爱、帮助、尊敬等,形成良好的家庭关系。包括尊老爱幼、夫妻忠诚和睦等。为人父母,有责任为孩子健康成长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一个稳定美满的家庭,给孩子成长安全感。其次要重视陪伴养育孩子。程夫人在丈夫潜心学习期间,任劳任怨担负起养育孩子的责任,还亲自教育孩子,这给孩子一生的成长奠定了基础。如果父母只顾外出赚钱,或者个人玩乐,没有重视孩子的养育,孩子从小就会缺乏爱。再次,重视家庭良好的学习氛围。可以想象,父母不学习,不读书,如何培养爱阅读、肯努力的孩子呢。 

2、发挥言传身教的作用

   一个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最直接最深刻的。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孩子。孩子是父母的折射。

   首先,父母要做一个“三观”正确的人,扣好孩子人生路上的第一粒扣子。父母应该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人格健全、努力上进、有益于社会的人,为孩子营造出良好的家风文化,让孩子从小就能切实感受到来自家庭的积极影响、来自父母的榜样力量,程夫人教苏轼读《后汉书 范滂传》,深受感动。年仅十岁的苏轼说,“如果我做范滂那样的人,您同意吗?”程夫人被苏轼的志气感动,坚定地说,“你能做范滂那样的人,我不能做范滂母亲那样的人吗?”苏轼后来的立朝大节,跟其母的教诲有莫大的关系。

   其次,父母以身作则,做好孩子的榜样。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希望孩子做什么样的人,自己就要做什么样的人。父母只说不做,你说再多,可能孩子还是不做。父母做得多说得少,或者不说,孩子也做得好。苏洵饱读诗书,认真学习与著述,经常和两个儿子一起作文,相互点评,为苏轼兄弟的学习带来深刻启发。苏洵只要在家里,就会对兄弟俩进行认真的教育,并十分注意严宽相济。程夫人更是在日常生活中,在生活中的一些点滴小事中,也一直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及时帮助兄弟俩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其仁爱之心,不贪外财等品质,都潜移默化、熏习陶冶着孩子成长,直接影响其人格的形成。

3、重视健全人格及综合素养培养

   首先,体现在三苏家庭教育的内容。其教育内容主要是经史子集、作诗填词,琴棋书画等。所以苏轼在诗歌词赋上有极大的成就,他也是一位杰出的画家,所画墨竹、枯木怪石都是传世的精品。在今天看来,苏轼所受到的教育,既有智育,又有美育。在今天,家庭教育不仅要重视智育的开发,也要重视孩子的美育。

   其次,三苏教育的形式,主要是记诵作文、读书行走和拜访名家。三苏家庭教育的主要形式是记诵作文、抄写史书、多读多写。同时,三苏父子三人喜欢游历山川、游山玩水,真是应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游历山川也是学习的重要方式,对于孩子了解社会、热爱大自然、开阔视野尤为重要。苏洵多次带着兄弟俩拜谒名家,主动寻求伯乐赏识,向优秀的人交流学习,对兄弟俩的成长产生重要作用。这些对于今天家庭教育中“死读书、读死书”、“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都是很好的启示。

   再次,在三苏家庭教育重视品德养成方面。三苏家庭教育的内在目标是修身养性。特别是程夫人意识到,读书识字固然重要,但对孩子的人品培养和人格塑造不可或缺,程夫人在家庭教育中身体力行的仁爱、清廉、刚直,对兄弟俩产生终身影响。三苏家庭教育中,告诫子孙历代躬耕自食,切不可以农耕为耻。苏轼贬谪到黄州,不仅耕作自给自足,还烹制了流传至今的美食“东坡肉”等。这些都是今天我们倡导的对孩子进行劳育。

   苏轼说,“此心安处是吾乡”,他居海南则安于海南,因此说 “我本海南民,寄生西蜀州”,乐于以海南为家乡。作为海南人,我们以东坡为骄傲,更要学习传承三苏流传到今天的思想精华、著作要义,学习三苏家庭教育思想,搞好我们自身的家庭教育,让我们的孩子健康成长。

 

 

(作者简介:刘湘洪,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公共政策的理论与实践、教育管理,是海南省高层次人才。有丰富的高校管理经验,曾获海南省五四奖章、思想政治工作先进个人、海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2022年受到省委组织部嘉奖。)

                                    2023年2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