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服务大厅 > 关注儿童 > 家长学校 > > 文章页

被尊重才能学会自尊

文章来源:发布时间:2015-07-10 16:17:00

  【案例】小杰的学习一直不太好,为了此事妈妈没少着急。这一天,妈妈因为小杰没有按时完成作业又被老师叫到了学校。妈妈到了老师的办公室,见小杰正站在老师跟前受训。

  看到小杰的妈妈来了,老师示意让小杰妈妈坐下,于是一场对小杰的控诉就开始了。老师越说越激动,总的意思是小杰的父母应当好好管管自己的孩子,不能把什么事都交给老师,父母太惯孩子了,才使小杰出现这种情况。小杰的妈妈被老师说得越来越生气,这个气中也有对老师的不满意,但是又不能对老师发作,于是妈妈扬起巴掌打了小杰一个耳光。小杰愣了一下,然后跑出了办公室。这之后,小杰说什么也不上学了,并且变得沉默、懒散,连平常自己最喜欢的篮球也不去打了。

  最后,妈妈把一位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朋友请到家,小杰终于用简短的几句话表达了自己的内心感受:我没脸上学了,同学、老师都看到我妈妈打了我;我也就这样了,学不学也没什么区别,反正老师、妈妈都不喜欢我。

  【分析】当着别人的面打自己孩子的父母也许并不多,但是当着他人的面批评孩子的父母却很多,对孩子的意见不屑一顾、置之不理的父母很多,对孩子的交往干涉的父母很多,这些问题的性质其实都是一样的,那就是父母不尊重孩子。

  “尊重”这两个字,父母可能在日常生活中听得很多,也用得很多,如尊重知识、尊重长者、尊重老师、尊重父母,这些都是父母教育孩子要做到的。但是事实上尊重孩子是成年人最应当学习的,尤其需要父母学习。因为在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中,论年龄,孩子小,父母年长;论经济,是父母为孩子付出;论体力,孩子生下来的时候是很弱小的,虽然逐渐长大了,到了孩子上初中的时候,很多孩子尤其是男孩子已经比父母还高了,但是多年来父母养成的思维定式并没有改变,于是无意识中,父母就高高在上,有权威,说了算,孩子就处于被动的位置。让父母尊重孩子确实需要父母经常提醒自己。

  我们为什么需要尊重孩子呢?

  (1)被尊重是人的一种心理需要

  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求按照优势等级可由低到高依次排列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被爱的需要、受到尊敬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等。生理需要包括吃饱穿暖,这样的需要对于当今的大多数孩子来说都不是什么大问题,它和安全的需要是比较低级的需要,应当说是与生存联系在一起的。但是人们需要的不仅仅是活着,还要有爱与被爱、被尊重、能够实现自我,这就是比较高级的需要。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在一项针对上班族的题为“你为什么而工作”的调查中,78.3%的受访者选择了“被人尊重”,76.6%的受访者表示希望“自己在工作方面有影响力”,74.4%的受访者认为“工作对个人成长有帮助”,73.1%的受访者认为“工作上有成就感”,72.9%的受访者希望“工作能够得到认可”。

  对于一个人来说,一般都是比较低级的需要被满足了,下面的需要就会顶上来,成为一种迫切的需要,并成为人行为的核心。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吃、穿基本不是问题,也是父母认为自己对孩子好的一个标志。被尊重、能够实现自我是他们比较近切的需要。孩子从生下来的那一天起,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虽然小,但也是一个人,人所具有的特质他(她)全都具备,所以他(她)也需要被尊重。

  (2)孩子只有在被尊重的情形下才能学会尊重

  对于孩子的教育,言教只是一个方面,是教育的最初始的方式;父母的身教,是其中的一种重要的教育方式,通过父母的言行,孩子看到了什么叫尊重,如何去尊重,见到别人应当如何问好?别人说话的时候应当如何倾听?自己的不同意见如何适当表达等,这比言教更进一步,也更直接。除此之外,对于中学生来说,体验是一种更好的教育方式。所谓体验,就是“以身体之,以血验之”。孩子们只有体会到被尊重,才会知道受人尊重的感受是多么得好,深切体会到人们为什么要互相尊重。

  在我们的周围,往往有一些不懂得尊重人的成人,他们的人际关系多是不好的,并由此给生活、工作和他人造成消极影响。究其根源,多是因为在儿时缺乏被尊重的感受,缺乏尊重人的教养。

  (3)孩子只有在被尊重之中,才能学会自尊

  儿童受到尊重时,会产生良好的自我感觉,产生积极、主动的心态。一个人总是有良好的自我感觉,自尊就会萌发起来,这对孩子很重要,只有自尊,才能培养自强、自立的精神。我们经常说一个人要自尊自强。一个人有了自尊,才会懂得廉耻,知道做该做的事情,不做不该做的事情,才能够自我尊重和自我爱护。自尊还包含一个人有要求他人、集体和社会对自己尊重的期望。一个人有了这样的期望,才会遵守社会规范,按照社会主流价值观行事,才会有上进心。

  自尊是一个人洁身自好的动力,自尊是一个人自我要求上进的动力。如果一个人没有了自尊心,别人的评价对于他来说是无所谓的,那么他行事也就缺少了禁忌与约束。我们经常说的这个人“破罐子破摔了”,一般也就是说这个人没有了上进心,他的自尊也已经被严重地伤害了。所以如果希望一个人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成为一个有上进心的人,就必须保护他的自尊,这就是父母需要尊重孩子的最直接的理由。

  【建议】尊重一个人说简单也不简单,尤其是父母对孩子。父母首先要改变观念,要认识到孩子也是一个人,是与我们平起平坐的人。

  另外,父母可以从一些小的细节上做起。

  (1)父母进孩子的房间要敲门,得到孩子的允许再进去。一个小小的动作体现的是父母对于孩子的尊重。这样做是非常有必要的,父母不要等孩子在自己的门上挂出了“进房间请敲门”、“正在学习请勿打扰”字样的牌子时,才意识到这个问题。为此伤心或是暴怒就更没有道理了,这是孩子在用一种方式要求得到父母的尊重。

  (2)孩子说话不要随意打断。在与成人的交流中,我们肯定不会随意打断别人,对于孩子我们也应当做到这一点。家里的事情也应当听听孩子的意见,让孩子有发言权。

  (3)孩子犯了错误,不要当着别人的面批评孩子。如果有可能,父亲批评的时候,母亲也不要在场;母亲批评孩子的时候,父亲也不要在场。演员宋丹丹曾讲过自己教育儿子巴图的一个故事:有一次上街,巴图提出要买一本书的要求没有得到允许,于是他就躺到地上大哭。宋丹丹没有理他。回到家以后,宋丹丹把儿子单独叫到一间屋子里,告诉孩子今天他的行为让妈妈很失望,但是妈妈想巴图是一个好孩子,今后一定会改。所以今天发生的事,妈妈对谁都不会说,只有他们两个人知道。虽然巴图还是个几岁的孩子,但是他的反应是“哇”地一声哭了,扑到妈妈的怀里。人都是有脸的,要想让他成为一个好人,就不要把他不好的一面广而告之,让大家都知道。

  (4)对于孩子提出的要求,合理的要给予采纳,父母认为不合理的也不要断然拒绝,责备孩子为什么提出那样的要求,而是向他(她)说明父母对这件事情的看法,让他(她)意识到,并不是因为是父母就说了算,可以武断地拒绝他(她)。所以,就算他(她)没有达到目的,也能够感觉到自己的意见受到了尊重。

  (5)如果父母错了,或违背自己许下的诺言时,要向孩子说一声“对不起”。很多父母在这种情况下,都难以这样做,或不屑于这样做,他们明知自己错了,却对孩子文过饰非,或不当一回事,为什么呢?这种行为后面隐藏的想法是:父道尊严,怎能认错;小孩子知道什么?没必要认错。在他们的眼里,孩子是弱小的,是依附的,是不能和大人平等的。但是如果父母真的能够向孩子认错,这对于与孩子建立平等与互相尊重的关系是有促进作用的。

  提示:尊重孩子并不会削弱父母的权威,而且,可能会起到父母用威严起不到的作用。(信息来源:《现代家庭教育智慧丛书———写给初中家长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