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 文章页

抗疫日记:罗存、赵凡、王艳

文章来源:发布时间:2022-08-21 11:12:00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全省各条战线的姐妹们挺身而出,驰援三亚,以平凡之我汇聚不凡力量,铸就抗击疫情的铜墙铁壁。今天让我们通过三位青年巾帼志愿者的抗疫日记,了解那些烈日下的坚守与汗水下的艰辛。

海南省妇联  罗存

  8月16日,是我作为省妇联第一批志愿服务队来到三亚市海棠区永宁社区抗击疫情的第10天。早上,我和队友在社区红卫路卡口协助值守时临时接到通知,需要入户为密接村民做核酸采样,我主动请缨接下信息员的任务,更换好防护服随队出发。

  这是我第一次入户采集,为了方便工作,我在腰上围了袋子,随身携带试剂管、棉签和试剂袋等,每采集一户要做全身消毒。来到永宁社区当志愿者,我每天都穿防护服采集信息,早已习惯穿成“大白”后的闷热和不适,但是今天身着“大白”,头顶烈日,走村入户,比坐着采集信息更为艰难,如果遇到村民有事,还要在门前等一段时间才能开始工作。时间不知不觉来到中午12点左右,由于汗水一直在身上不停地流淌、呼吸憋闷,我感觉已经到了极限。然而想想还剩下最后几户没有采集,我依然继续咬牙坚持了下去。直到1点左右,我们完成了80名村民的入户核酸采集工作,脱掉防护服后,果然又看到皱巴巴的双手和湿透的衣裳。

  事后有朋友问我,入户采集的时候不怕危险吗?其实等任务来的时候,压根没考虑是不是危险,只想着怎么更好地把工作做完。

海南农信社  赵凡

  8月13日,是我抵达三亚的第7天,也是我与队友郭威根据海棠区疫情防控指挥部通知要求,被紧急召集到威斯汀酒店协助疏散滞留旅客离岛的第四天。四天内,我陆续深入参与了旅客信息核对、与旅客疏散指挥部沟通、现场解答旅客问题、护送旅客登车等工作。作为指挥部、旅客、酒店三方的信息枢纽,工作至关重要,容不得半点马虎。

  提高工作效率,缓解旅客焦灼情绪。让来自五湖四海的旅客分批有序安全返程,这个工作细致且繁琐,需要统筹和调度的部门众多,对信息的传达也需要高度精准。为此,组建各大酒店疏散游客服务的志愿者群,在内部分享信息和经验等,与官方群相得益彰,让沟通效率大大提升。

  优化工作流程,提升志愿服务水平。起初,我们是接到航班信息随即通知飞往该目的地旅客收拾行李退房,然而由于大巴调度问题或防疫政策取消航班原因,造成了旅客时间的浪费与等待,甚至出现已经上了大巴却因航班临时取消而满怀失望续订房间尴尬时刻,这种期望落空的不甘,既会重创旅客的情绪,也会打击旅客对三亚的信心。在后续的工作里,吸取了经验,确保旅客买上票且大巴已经出发情况下,再通知旅客下楼,避免游客长时间等待。

  旅客志愿者将心比心,共同落实政府抗疫政策。计划飞往上海的一位阿姨,与家人一同连续做了几天核酸,在核验核酸结果时,却发现少了其中一天的检测记录。我们十分理解阿姨想要与家人一起离岛的心情,与酒店工作人员一起联系了多方部门,但最终得到的结果是缺少一天核酸记录就不能乘机。阿姨情绪崩溃,但最终在志愿者和酒店人员的耐心安抚和解释下,明白了政府如此要求的良苦用心,并表示会全力配合政府安排。第二天,我们将该旅客申请为特殊旅客,并优先安排,最终顺利返程。

  在酒店遇到旅客,询问最多的问题是诸如何时有航班飞往目的地城市、如何购票、当天能飞的航班有哪些等等。因故航班取消从而续住酒店的南京一家人,着急回家处理工作、吃住不安的武汉阿姨,终于满足核酸要求焦急等待下一班飞机的上海小哥,我们都耐心倾听他们的问题,根据掌握到的信息尽力予以解答。最终,他们被陆陆续续送上了巴士,露出久违的微笑,说出真诚的感谢……那一刻,我觉得再苦再累都是值得的。

  夜深宁静的时候,我仍在等待航班信息,目送旅客登上大巴。天微亮,我已经穿好防护服,开始为村民采集健康码信息;黄昏时刻,我在村口值班,心里想的是如何让顺利交接物资的村民吃上热饭……作为海南农信社第一批支援三亚的志愿者,每每此刻,我都会感受到自己肩上沉甸甸的责任,点滴瞬间的志愿服务磨砺了我的成长,也必将成为我最宝贵的青春记忆。

海南省委统战部  王艳

  伴随着“哗啦”一声响,志愿者王艳斜背在身旁的“小药箱”中间裂开了一个大洞,采样管、棉签、封口袋等采样用品散落了一地。“小药箱”是志愿者王艳和陈元谋自制的一次性“工具箱”,用来盛装采样管等采样物品。队友陈元谋走了过来,边捡东西边说“艳姐,别折腾了,还是用塑料袋吧,虽然慢一点,但是结实啊!”王艳心里一百个不服气,说道:“别灰心啊,元谋,一个小药箱而已,我们俩人一起还搞不定吗?这个是1.0版本,我们继续升级改造,一定可以做出耐用的2.0版本。”

  近日,三亚疫情处于高位波动期,防控形势复杂严峻,省委统战部24名干部积极响应省委号召,主动报名成为支援三亚的抗疫志愿者,8月7日,第一批12名志愿者到位,王艳、陈元谋就是其中的一员,在红旗街社区协助做好核酸采样、秩序维护、物资配送等工作。王艳等志愿者们坚决贯彻落实苗延红同志提出要在抗疫一线锤炼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指示,发挥统战干部勤于观察、善于思考、勇于实践的优秀品质,破解抗疫一线难题。

  两人第一次入户上门采样,看到同行的志愿者每人都背个“大黄包”,社区工作人员也给他们每人发了一个。原来,在抗疫一线,上门采样的志愿者,不仅要穿着厚厚的防护服,还要随身携带采样管、棉签和封口袋等采样用品近300件。由于没有现成的一次性“工具箱”,多数志愿者就只能自力更生,找来塑料袋,用棉线固定斜背在身上,就成了“大黄包”。很快他俩就发现了问题:“大黄包”开口小,视野狭窄,寻找和拿取物品速度很慢,非常影响工作效率。

  王艳和陈元谋他俩经过认真观察,积极思考,动手尝试,决定用废弃的试管箱改造。在试管箱的两侧各开两个洞,加两根绳子,就成了1.0版本的“小药箱”。

  第一次的失败没有打败王艳。经过她耐心细致地劝导,陈元谋终于答应再试试。针对“小药箱”底部容易裂口的问题,他们反复试验,通过在箱体底部用胶带、塑料袋双层加固的方式,终于制作出了坚固、实用的2.0版本的“小药箱”。不仅解放双手,坚固耐用,还能大大地提高工作效率,吸引了其他志愿者纷纷效仿。个别志愿者还继续升级改造出了3.0版本,即在“小药箱”上加上时尚品牌的logo。背着LV、耐克等标志的“小药箱”已经成了疫情一线的新时尚。

  使用了2.0版本的“小药箱”后,他们的采样速度大大提高。群众们不用排队等待,也满意地笑了。“你们辛苦了!”听到群众的认可,背着自制的“小药箱”,他们的心里甜滋滋的。